今天欣荣教育网小编整理了有没有谁介绍一下沈阳农业大学怎么样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沈阳农业大学组建于1952年,由当时的
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除外)和沈阳农学院部分专业合并而成,今天的沈阳农业大学是辽宁省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坐落在沈阳市东郊的天柱山南麓,东与名胜古迹东陵毗邻,西与沈阳城区相连,学校占地2万2千亩,校园有山有水、有旱田水田、坡地和林园,农业教育、科研条件优越,校区环境幽美,景色宜人。
沈阳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之一的沈阳农学院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始兴时期,1910年,当时的奉天省设立省立高级中学,1929年该中学改为
东北大学农学院,1938年改为奉天农业大学, 1946年恢复东北大学农学院, 1949年8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正式决定将由于战事原因,1948年迁往北平的东北大学农学院、
长春大学农学院、中正大学农学院迁回沈阳,在塔湾成立沈阳农学院。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央决定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业除外)迁往沈阳,与原沈阳农学院的部分专业合并,组建新的沈阳农学院,第一任院长由我国著名教育家、畜牧专家张克威教授出任。今天的沈阳农业大学是从1952年始记校史的,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始建于1938年。文革期间,沈阳农学院受到严重摧残,一分为五,分散在辽宁各地。文革后学校又迁回沈阳原校址办学。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授予权单位,1985年10月5日,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亲自为沈阳农业大学题写校名。2000年4月,学校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由农业部所属被划为辽宁省与中央共建。
建校以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几代沈农人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学校的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迅速发展,今天的沈阳农业大学已经发展为教学和科研并举,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成为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43个本科专业, 6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26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 4个研究生专业学位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0个辽宁省重点学科。学校设有农学院、
园艺学院、土地与环境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水利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林学院、
畜牧兽医学院、食品学院、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
教育学院;有37个研究所(研究室或研究中心),29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
自建校以来,邓叔群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学校现有教职工1832人,其中专任教师924名,教授155人,副教授412人,博士生导师87人,硕士生导师284人,有24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学校已经形成了由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具备了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基础和优势。197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有446项成果获国家、部省、市奖励,70%的科研项目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经济效益300余亿元。学校在辽宁省8个市15个县(区)32个乡(镇)建立了科技示范、推广网络,先后选派31名科技人员担任科技副县(市)、乡(镇)长,有力地推动了“科教兴农”工作的全面展开。
沈阳农业大学现有在校生22125人,其中留学生4人,博士生435人,硕士生1816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486人,本专科生16333人,成人教育生3537人。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重视教学研究和改革,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数十年形成的“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有口皆碑。建校以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等6.2万人,他们当中,有的成为科教文化领域、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有的已成为受人尊敬的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
沈阳农业大学不断加强学校的国际交往与合作,目前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和人才交往关系,与8个国家的26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
世纪之初,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全体师生员工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励精图治,团结奋斗,深化改革,开拓进取,为把沈阳农业大学建成一流强校而努力奋斗!
沈阳农业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欣荣教育网
胡海岩是谁
胡海岩
胡海岩,1956年10月出生于上海,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校长。
1978年胡海岩考入山东工业大学,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4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力学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1994年回国后继续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并担任振动研究所所长及党支部书记;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杜克大学
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担任客座教授;2001年至2007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2002年完成专著《DynamicsofControlledMechanicalSystemswithDelayedFeedback》;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至2017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胡海岩长期从事非线性动力学、振动控制、气动弹性力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中文名:胡海岩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56年10月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要成就: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DynamicsofControlledMechanicalSystemswithDelayedFeedback》
籍贯:福建闽侯
人物经历
1956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祖籍福建闽侯。
1978年,考入山东工业大学(现
山东大学)数学与
工程力学专业。
1982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该校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程德林教授指导下研究机械振动。
1985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1990年晋升)、教授(1994年晋升)、博士生导师。
1992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资助,携妻女到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力学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从事“非光滑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系统研究(至1994年)。
1994年3月,携家人回国,继续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并担任振动研究所所长及党支部书记;同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1996年,作为客座教授,前往美国杜克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至1997年);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
1998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2001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2002年,完成了专著《DynamicsofControlledMechanicalSystemswithDelayedFeedback》,由Springer-Verlag出版,这是中国学者在Springer-Verlag出版的第一部机械动力学专著。
2006年,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
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8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
2010年10月19日,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1月,继续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2017年9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任职时间自2017年7月24日党组会决定之日起计算。
2017年12月,不再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胡海岩长期从事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研究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稳定性与分岔分析、控制器设计等问题,揭示了反馈时滞、弹性约束、迟滞阻尼等因素引起的非线性动力学规律,提出了若干新控制策略针对斜碰撞振动,揭示了新的碰撞振动及分岔机理,提出了碰撞隔振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设计方法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解决了多种飞行器研制中的振动控制问题。
截至2016年12月,胡海岩出版著作《DynamicsofControlledMechanicalSystemswithDelayedFeedback》(Springer-Verlag)等5部;发表期刊论文162篇,其中62篇被SCI收录,83篇被EI收录。
2012年,胡海岩负责,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共同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可展开空间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分析与控制”获批资助,资助总经费2000万元。
截至2016年12月,胡海岩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人才培养
胡海岩认为,21世纪初的精英教育有其新的内涵,特别重视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基础上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他还认为,
人文教育不可或缺,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需要注重高雅科学品位。当然,这包括很多方面,而重视美学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个人有很好的美学修养,势必对于艺术、
哲学有比较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会引导他从哲学的高度和艺术的角度来看待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或者技术研究。
胡海岩认为,大学要先从强校抓起,不但要有自己的“大楼”、“大师”,还要有“大气”。这种以人为载体的“大气”是培育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发展的关键,这种“大气”能够彰显特色,去除趋同,营造新时代精英教育的氛围。利用“大气”营造精英教育的氛围,需要抓好学科建设、培养体系、管理体制等等方面的工作,但是师资队伍建设是第一位的。一是要加强团队建设,倡导在工科学术团队中由部分优秀教师和学生从事基础研究,开展前沿探索。二是鼓励理科教授与工科学术团队结合,着力从工程项目中提炼和解决科学问题。三是提供专项资金,鼓励师生凭兴趣自由探索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胡海岩在攻读博士学位前进担任了几届本科生《飞行器振动基础》的课程教学。1994年,胡海岩开始为研究生开设了新选修课《应用非线性动力学》。
截至2016年5月,胡海岩已培养博士20名,其中3名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胡海岩主要从事与国防科技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振动控制研究,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碰撞振动理论及其应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评)
胡海岩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飞行器中的非线性隔振技术、纳尺度系统的动力学等方面做出同行公认的贡献。(北京理工大学评)

东北农业大学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1.单安山教授
上学期教我们专业导论的单安山教授身为
动科界的泰斗
,博士生导师,还肯来给我们大一新生上专业导论课,让我们对动科专业有个更深更全面的了解,是引领我们走近动科的引路人。他采用
中英文双语授课
的方式,这是个锻炼听力的好机会;其次,他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听他的课什么也不需要干,只需要跟着他的思路走就会收获很多知识,再者因为他总是走在动科界的前面,在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大有作为,所以他总是给我们
普及很多最新研究的动态以及成果
,让我们的眼界开阔了不少,也对这个专业有了更大的兴趣。
2. 刘大勇老师
对于很多理科生来说,文科的那些学科就显得枯燥乏味,但是下面我推荐的这位教
近代史
的老师:刘大勇老师,你会在他的课堂上发现学习近代史的乐趣,你会变得乐意去接受历史,接近历史。他上课
语言风趣幽默
,经常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同学们自然也就更愿意接受他所教授的内容;他有自己独特的上课思路,
上课不需要课本
,铃响之后,大勇哥的演讲就开始了,在他的演讲中你会获取到很多的历史知识以及他所普及的历史小故事,小趣事,在他的课堂上你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他也特别欢迎各位去蹭课,用他的话说:“来的都是客啊”。此外他会在两堂课之间的小课间播放音乐,让课间都不再无聊。
以上就是欣荣教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没有谁介绍一下沈阳农业大学怎么样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